三年前,这里仍是茅草作瓦、土作墙。2013年3月,一场“村子里七、八十岁老人都没见过”的龙卷风和冰雹灾害,击倒了村里50多栋摇摇欲坠的土房子。灾后重建时,当地政府下决心,一次性拔掉“穷根”,不能再建贫困村!
依托当地的好生态,村子先后引进创办3家合作社,发展林下经济、蜂蜜产业等,同时利用招沙甲村独特的畲族文化资源,发展生态乡村旅游。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3372元增长到9560元。
危忠武也有了更多的收入渠道:从村里“贷”了100只鹅放养,每只鹅有50元的利润;村里垫付资金购买15箱蜜蜂,请来养蜂大户传授技术,一年收入近万元;家里10多亩林地发展林下经济,年收入在2万多元。
进入政和县外屯乡洋屯村,道路渐行渐窄,两侧山势陡峭。两山之间,是一片狭长的荷塘,荷叶亭亭,一眼望不到尽头。
荷塘是村民的“聚宝盆”:盛产的莲子又大又圆,远销省外;塘里养着甲鱼、鲤鱼、青鱼……这里还是游客们的好去处。
2010年,洋屯村却是需要“摘帽子”贫困村。这里是峡谷地形,十年九灾,村民大多种植水稻,饱受“天灾”之苦。一位驻村干部却惊喜发现,当地小气候是种植莲子的绝佳之地。
“将种植莲子和莲田养鱼作为扶贫产业,一举多得。”农家人莲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仁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种植莲子受水灾影响小,而且每亩莲田年收入近4000元,是水稻的4倍。
2014年,村民们纷纷加入合作社,却遇到了资金瓶颈。正在许仁寿一筹莫展之时,政和县一项大胆的金融创新在合作社和银行之间搭起了“桥梁”:合作社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给政府,政府将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存入银行作为风险保证金,为有贷款需求的贫困户提供担保,银行按保证金5倍授信额度向农户发放贷款。
当年,合作社从银行获得贷款110万元,莲田从800多亩增加到1500多亩。50多户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实现了脱贫。
刘尚西,开过结晶硅厂、水泥厂,是松溪县旧县乡东厝村走出去的“最有出息”的一位村民。
2009年,村民选举他为村主任。经过几年的苦苦探索,他找到了村子的出路:“发展稻田养鱼产业”。
2013年,刘尚西出资二十多万元,成立了松溪县稻花鱼养殖专业合作社,把村民们零星的山垅田都流转到合作社里,种植“稻花鱼”大米。
如今,“稻花鱼”大米市场销售价格达到每公斤20元,合作社去年总收入1223万元,322户成员中,每户分红6000多元。
70多岁的蔡朝清夫妇是村里的贫困户,虽有5亩山垅田,只能利用部分地块,种点自食的水稻、菜和山芋。加入合作社后,5亩山田每年可分红2000多元。靠着做一些简单的除草等工作,夫妻俩每年还可以有6000多元收入。
如今的东厝村,抛荒的土地再次被利用,山垅田里稻香阵阵、鱼儿欢腾,充满了活力和生机。刘尚西说,下一步种有机莲子,养“荷花鱼”,建十几栋可以提供住宿的小楼,发展生态旅游。
他说,原生态山水,才是大山里的希望。
金州怎么找富婆包养男人信息
网站纠错